[2000年,关键词:Radeon、镭]
进入千禧年之后,图形市场风云突变,其中最令人震惊的事件莫过于昔日王者3DFX被NVIDIA收购,NVIDIA正式接替3DFX成为新的王者。而其它厂商如S3、Matorx等也都因为缺乏能够与GeForce相抗衡的产品而逐渐走向低谷,或退居二线改做低端卡或开拓其它市场。而只有ATI仍然坚持下来,继续与NVIDIA抗衡。面对有首款GPU之称GeForce 256的强劲攻势,ATI于2000年年中发布了划时代产品——Radeon(镭)显示核心。
Radeon芯片采用0.18微米工艺制造,拥有3千万颗晶体管,具有2条着色管线,每个着色管线具有3个光栅处理器。除了同样拥有T&L外,该芯片首次支持DirectX 7.0以及DirectX 8.0的部分特性,具备当时先进的硬件几何变形,光照效果和图像剪切等功能,并可以搭配DDR显存,在性能上完全可以与对手的旗舰产品一较高下。至此,PC独立显卡市场格局重新划分,形成了延续至今的A/N 两大阵营对持的局面,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也演化为Radeon和GeForce两大品牌的PK。
事实上在Radeon纸面发布测试结果的时候,相当多的测试显示其性能比NVIDIA当时最高端GeForce 2 GTS都要好。然而老谋深算的NVIDIA早有预谋,在Radeon发布之际随即发布了一款强力雷管驱动,使得ATI在诸如Quake3中的性能领先全部消失了,GeForce 2 GTS再次成为性能王者。不过Radeon出色的画质跟先进的架构仍不失为一款优秀的显卡。而且融合了ATI顶尖的多媒体加速功能,Radeon还是受到多玩家的欢迎和选择。可以说Radeon不光是ATI跨入DirectX 7.0时代后最成功的一款显示芯片,同时对ATI以后的产品产生极大影响,直到今天ATI产品依然延用“Radeon”来命名。
与NVIDIA GeForce 2系列显示芯片的详细划分一样,ATI也将Radeon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划分为多个版本,包括Radeon(标准版)、Radeon SE(高频版)、Radeon VE(双头显示,精简Chrisma引擎和硬件T&L,只具有一条着色管线)以及Radeon LE(省去HYPER-Z技术)。当时的Radeon系列显卡包括:Radeon LE 、Radeon 32MB(SDR)、Radeon 64MB(SDR)、Radeon 32MB(DDR)、Radeon 64MB DDR VIVO以及Radeon VE等等型号。